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郑州 > 正文
当前视讯!帝后礼佛图“重生”背后:真人演绎,活化文物
2022-09-18 08:39:32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原本雕刻着北魏时期的石刻艺术珍宝——《帝后礼佛图》浮雕。上世纪30年代,这组国宝惨遭盗凿破坏,流散海外。近日,一部《帝后礼佛图“重生”记》纪录片在央视播出,为观众呈现了真人演绎帝后礼佛的图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千年前的北魏皇室。

龙门石窟研究院两年前联合国内外学者,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流散多地的《帝后礼佛图》进行数据采集、虚拟复原及实体展示,而真人演绎的《帝后礼佛图》实力“破圈”,以另一种方式让“帝后团圆”,再次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洛阳市委宣传部、新华社联合出品 “在洛阳”视频团队策划制作(01:46)


(资料图片)

真人演绎帝后“团圆”

帝后分家,瑰宝玉碎

时间回到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在华北建立北魏王朝,北魏统治者热衷宣扬佛教,开始在云冈开凿一系列佛教洞窟和造像。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开始兴建龙门石窟。孝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宣武帝为纪念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花费24年时间在龙门开凿了宾阳中洞。

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整个宾阳三洞,坐西朝东,石质稳定优良,宜于雕刻,因此成为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由皇室营造的大型佛窟之一。魏书记载:“景明初,世宗(宣武帝元恪)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是我国正史中少数有确切记载的石窟,耗费了24年、用功80余万后,因北魏末期宫廷政变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中洞一所,南洞和北洞均至隋唐才得以续凿。

宾阳中洞内,每一面墙上都有大型佛陀造像,两旁是菩萨像和佛陀弟子阿难、迦叶像。洞口两侧装饰有佛教本生故事、菩萨论经场景,以及皇帝、皇后在起仆从簇拥下前往佛龛膜拜的浮雕。后者就是《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合称《帝后礼佛图》。

《帝后礼佛图》北魏 出自河南洛阳龙门宾阳洞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帝后礼佛图》均高205厘米,北段刻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手持熏炉,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和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侍者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南段构图与北段相似,刻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个戴莲冠的宫妃,在众宫女的簇拥下迎风徐行,方向与北段相对。

整幅浮雕线条勾勒流畅、工艺高超,整图中雕凿人物多达40余。人物层次密集重叠却主次分明,显得错落有致,人物各具情态又彼此间顾盼照应,细节丰富。人物体态颀长优雅,略带前倾,既保留了帝后风度威仪的高贵与尊严,又带有飘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同时,宫娥们含睇若笑,娇慵前行的姿态,与整个虔敬肃穆的氛围形成了含蓄的对照,使得画面又添一分生动可爱。

此外,从作品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竭力推行汉化政策,改鲜卑风俗为华风,为自己树立起中华文明继承者的历史地位。为了改变北魏政权作为外族军事强权的形象,他下诏在服饰、语言、姓氏和礼仪,以及官阶、法律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都改行汉制,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也为后来隋朝的民族统一打下了融合基础。由于这一系列的改革,加上洛阳地区古老艺术传统的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也在494年以后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朝艺术对六朝时期佛教石刻艺术发展起到了关键因素,《帝后礼佛图》中的孝文帝形象就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与其大力推进南北文化融合的国策十分吻合。这两块最早带有主题性场景构图的浮雕,当属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中的国宝级文物。

令人痛心的是,近代龙门石窟蒙受了空前劫难,石窟中精美的造像被盗凿、偷运到境外,散落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博物馆、艺术馆中。如今,《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北魏时期的石刻艺术珍宝《帝后礼佛图》浮雕其中之一,《魏孝文帝礼佛图》。视频截图。

北魏时期的石刻艺术珍宝《帝后礼佛图》浮雕其中之一,《文昭皇后礼佛图》。视频截图。

由于被凿盗的浮雕碎片四散各地,陈列在上述两个美国博物馆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亦不完整,气韵破损,与原物差异较大。近年来,为了使得民族瑰宝被再度完整呈现,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共同启动了《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及展示项目》,开始着手做帝后礼佛图海内外离散造型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

根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在三方合力中,项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美国纳尔逊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宾阳中洞原址的三地数据均已扫描并处理完成,当前正在根据既定的技术路径,以计算机虚拟拼接和残片1:1 3D打印实体拼接,互为纠错,逆向完成整幅浮雕的造型还原,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文化复兴,衣冠先行

而我们在等待数字技术再现历史的同时,昔日盛景也许可以借助另一种方式来重现。文化复兴,衣冠先行。近年来,各种中国传统服饰复兴团队陆续推出了自己打造的优质精美的服装复原项目。

三方创作团队参考大量资料设计人物妆造

2021年,由洛阳市委宣传部、新华社联合出品,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出学术指导,“在洛阳”视频团队策划制作的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呈现在世人面前,演员们宽袍长袖,迎风徐行,考究的装束复原和生动的情景演绎,让无数公众梦回千年,得以一窥北魏文化盛景。跨越漫漫长河,帝后终得“相见”。

真人演绎《孝文帝礼佛图》

由于北魏服制史料较少,此次服装复原难度不小。该视频制作方“在洛阳”的项目导演鸽子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汉服设计圈,魏晋的服饰大家很少做,因为史料不清,容易引发争议。而浮雕上的衣饰也比较模糊,同样没有原型记录。在项目初期,许多服装复原团队都拒绝了我们。”

从浮雕像上看,孝文帝头戴冕冠,身穿宽袖对襟上衣,内着方领袍,腰束带,系大带,戴蔽膝,下着辟积裳,笏头履,这类服饰应属冕服系统;皇后和宫妃则头戴莲花型冠,身穿宽袖短襦,内穿中衣,袖子在肘部上方垂有多条叶子型的装饰,系大带,下穿辟积长裙,笏头履,这也是目前为止北魏唯一关于帝后所穿服饰的图像。

孝文帝妆造

皇后妆造

仕女妆造

“在洛阳”团队最后找到了“泽万原创设计”的主理人李妍,彼此商讨了许久,尽量去接近浮雕造像形象。北魏服饰上接秦汉,下启隋唐,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衣着偏向优雅飘逸,仪仗官衣着都属于北魏后期“褒衣博带”式的服饰。综合下来,就有了视频所呈现的样式。

鸽子向澎湃新闻强调,视频决定不使用“复原装束”这样的字眼,而是强调“真人演绎”,“出于严谨考虑,我们不能说是‘复原’了北魏皇室服饰,‘真人演绎’的说法是一种折中方式吧。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文物本身,而不去过多关注服饰细节的复原,以免引发争议。”

为了贴合历史人物形象,项目团队在选演员上也下了一番功夫。“男演员身形挺拔,神情颇为威仪,31岁,也正好符合孝文帝的年纪;皇后端庄大气,宫女灵动可爱。”

文昭皇后

浮雕仅有一个静态画面,而此次视频则做出了动态效果。鸽子介绍,拍摄前就设计了动作幅度。“浮雕上孝文帝似乎在拈香灰,皇后则侧身45度,将几支长细香插入香炉中,所有动作从定格前倒退2秒开始,这样既做到了神态生动,最后定格又和浮雕一致。”现代科技鼎力支持复原文物,而艺术创造可以寻找神韵之美。“这种穿越千年的相遇,我相信会打动每一个中国人。”鸽子说。

责任编辑:hN_1808